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网站首页  科室介绍  教务新闻  党建工作  规章制度  课程建设  下载专区  评估与认证 
站内搜索:
 
  科室动态  
 
  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评估与认证 > 新闻 > 正文
 

【师范专业认证】赓续前行 奋楫争先|师范认证理念下的课程建设——《植物学》教学课程案例

2022-11-29  点击:[]

编者按:师范类专业认证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我校全体师生高度重视师范专业认证工作,老师们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结合自身所教授课程,推进落实各项工作,全员参与我校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为引导师范专业自觉开展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推动建立师范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师范专业质量保障能力,各学院推送了部分优秀案例,现予以集中展示,共同学习交流。本期带来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赵艳玲老师的《植物学》课程案例。

近期我校部分专业正在接受专业认证的考核评价。认证理念是“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即“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借此机会,反思和梳理《植物学》课程在“OBE”理念下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情况,现总结如下。

1.课程概况

《植物学》课程自1958年建校以来就是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是本专业学生生物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续课程《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等的先修课程。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第1、2学期开设,共4学分,64学时。植物学是从细胞、组织、器官到群体水平上揭示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生长与发育、演化与进化等规律的一门课程。本门课程具有知识点抽象、学科交叉性强以及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

自2011年《植物学》获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始,通过多个教改项目的支持,于2018年进一步获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教学研究成果。目前,课程团队目标是将植物学课程打造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课程目标

本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主要完成以下三大任务:

一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课程学习目标4)。这为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奠定植物学认知、知识基础;

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结合学校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总体导向,培养学生具备高级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课程学习目标2、3)。这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具备高级思维品质,学会反思、沟通和合作,促进自我发展。

三是课程育人。团队教师挖掘了本门课程专有的课程思政内容,形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线,培养学生从生命观角度自我认知、科学思维角度进行调节发展、利用创新思维进行自我提升、通过实现社会责任实现自我的系统育人措施(课程学习目标1)。本学习目标以植物学学科的视角,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加强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3.改革总体策略和具体实施案例

结合我校为面向基础教育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依据生物科学专业为中学和相关教育机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向的实际要求,本门课程针对课程中的教学“痛点”,遵循认证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教学中心,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修订了课程大纲,重塑了课程目标,创新了教学模式,重构了教学内容,重组了教学方法,重置了学习活动,重设了考核评价体系,实践了思政育人体系,创新地形成《植物学》的“价值链”—“活动链”—“问题链”三链联动的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入BOPPPS,借助《植物学》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创新形成OP+BO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利用“价值链”进行课堂教学情景化设计,同时将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赋予更高层级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依据Richard E. Mayer[美]多媒体学习原理,从“选择、组织、整合”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学习活动。本门课程已经建设成课前课中课后80多个学习活动的“活动链”,保证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理解构建知识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问题导向,本课程构建了高阶的任务库——“问题链”。采用PBL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辩论的形式,通过心智模型学习法进行课前学生合作探究,课中集中分享讨论,课后修改完善的闭环流程。

比如,在学习输导组织的木质部时,课程设计流程大致如下:

课前:

利用本门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Online classess)平台,布置“活动链”(木质部细胞模型的制作)、“问题链”(抽水机植物的木质部细胞特点、滴水观音叶尖吐水与木质部的关系、给树木输液时,针扎在哪个部位?)以及前测(Pre-assessment)

课中:

导入(Bridge in),利用“桦树取水”的视频导入,学生意识到树木可以取水,再利用“价值链”引起兴趣——学习本节知识可获得野外生存的关键知识(如何取水)。

目标(Objective),介绍本次课的目标——说明木质部的分布位置、细胞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意识到形态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师生以目标导向。教师努力教,学生积极学。

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本次课的关键部分,流程如下:

Ø 教师讲授:基于前测的学情分析,教师讲解重难点——导管的形态结构、进化类型等;

Ø 学生展示:1.“活动链”——木质部细胞模型的展示,学生讲解、学生和教师讨论评价、讲解学生表态;2.分组展示“问题链”的三个问题,此环节要求学生用心智模型学习法解决问题,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Ø 师生讨论:教师引导——木质部4种类型细胞具有四种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结构与功能有没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并意识到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课堂测验(Post-assessment),该测验进行验收学习成果,教师根据结果写教学反思。本次课是通过“活动链”黑板上连线配对(对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区别和记忆)和课前教师设计好的定时发放的学习通测验,进行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环节。其实,通过刚才的参与环节,不但进行了知识的整合、融会贯通,实际上另一方面,也进行了目标的检测。

总结(Summary),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梳理知识脉络,进一步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最后教师留本次课改进作业和下次课的预习作业。

课后:

学生将“活动链”展示的模型和“问题链”的问题,根据师生评价反馈,再进行修改完善,重新传到学习通。最后师生完成评价学习通上的评价打分。

4.其他特色创新

上述“三链”教学体系的实施,仅进行简单阐述。除此之外,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特色创新改革还体现在:

一、本课程建立了具有生物学特色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思政育人内容体系。发挥本课程特有的、有吸引力、有价值力的思政育人功能。例如,培养学生意识到生物结构与生理功能的辩证关系(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等)、培养学生意识到生命个体的发育与植物群体的进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植物生活史可意识到生命观、由植物学学科发展史和老一辈植物学家的爱党爱国情怀和科学奉献精神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担当,等等。

二、本课程建立了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本课程的评价改变过去的模糊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由单纯的评价考核转变成了综合的学业评价,由为了评价而评价转变为促进学习的评价。促进学习的评价主要包括选择性反应评价、表现性评价、个别交流式评价等方法。采用聚焦学习目标的成长档案袋评价方式。以目标为导向,课程采用针对学习目标“活动链”、“问题链”的有效学习活动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反思

5.反思与成果

近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因工作量大、时间分配等原因,所以,在持续性跟踪反馈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加强反馈。本门课程目标对标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但是在目标落实过程中,发现“问题链”的问题设置,缺少高阶性和挑战度,应该进一步加强设计。另外,团队教师在“三链”的基础上,正在努力挖掘基于认知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法的一套适合生物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目前,正在实验研究和总结阶段。

总之,近年经过以上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比如,学生成绩显著提升;思政育人环节的显性教育和教师的仁爱、敬业等隐形教育的评教效果良好,近年评教成绩平均达97.6;省级开放课已经开放4期,累计选课人数达千余人;同时配套形成的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完整的学习资源;以上教学成果得到众多同行和专家的广泛认可,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上一条:【师范专业认证】我校组织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推进工作会议 下一条:【师范专业认证】赓续前行 奋楫争先|师范认证理念下的课程建设——《英美文学》教学实践心得

关闭

四川教育厅 | 吉林教育厅 | 辽宁教育厅 | 河北教育信息网 | 山东教育厅 | 江苏教育 | 广东省教育厅 | 浙江教育网

包头师范学院教务处Copyright © 版权所有
地址:包头市青山区科学路3号